十三年紅色歷史再現——
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是全國解放后成立最早的紀念館,館藏文物有3.5萬多件,歷史照片5500多張,圖書資料1.2萬余冊,其中一、二級文物有1700余件,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黨中央、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輝歷程。
延安文藝座談會、黨的“七大”召開地——
楊家嶺革命舊址
1942年5月,延安文藝座談會在楊家嶺召開。會上,毛主席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1945年4月,黨的“七大”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會議確立了以毛主席思想作為全黨一切工作的指針,確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政治路線。
從勝利走向勝利——
棗園革命舊址
棗園是中央書記處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駐地。在這里,中央書記處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籌備了黨的“七大”……棗園窯洞的燈光成了指引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航燈。詩人賀敬之在《回延安》中寫道:“棗園的燈光照人心,延河滾滾喊‘前進’!”
“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
清涼山
陳元帥曾賦詩詠贊清涼山:“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清涼山又被稱為新聞山,黨中央在延安時期的紅色之聲就是從這里傳向全世界。
“新文藝圣殿”——
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
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是中國共產黨1938年4月創辦的一所綜合性藝術學校,簡稱魯藝。魯藝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革命文藝工作者,在革命歷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并對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稱為“新文藝圣殿”。
為人民服務——
張思德紀念碑
1944年初,大生產運動正在進行,張思德主動到安塞縣石峽峪燒炭,9月5日,遭遇塌方不幸犧牲。9月8日,毛主席在張思德追悼會上作了題為《為人民服務》的演講。
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這句話被寫入了黨章。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南泥灣
南泥灣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的實物標本。1939年2月,黨中央發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號召,八路軍359旅奉命開赴南泥灣屯田墾荒。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
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的雛形——
中共中央西北局紀念館
1941年,中共中央西北局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與陜甘寧邊區中央局合并成立,是中共中央在西北地區的代表機關。彭德懷、習仲勛等先后擔任書記,全面領導黨在西北地區解放區和國統區的各項工作,對黨在全國范圍執政產生了深遠影響。
“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
梁家河
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是當年習總書記插隊的地方,從1969年到1975年,習總書記在這里生活了7年。他這樣深情地說:“1969年1月,我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前身是“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毛主席為抗大提出并制定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抗大總校當時在延安共辦了8期,培養了29072名干部,加上12所分校共培養造就干部10多萬人,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天造地設太極圖——
乾坤灣
黃河流經延川,形成了五道奇特的“S”型大轉彎,其中乾坤灣最為壯觀,其酷似一幅天造地設的太極圖,成為秦晉峽谷上一大自然景觀。
“文化新航標”——
延安學習書院
書院由展覽館、圖書館、報告廳三大部分組成,每一個地方都值得大家駐足停留。其中,展覽館主要展示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延安學習書院被認為是“延安文化的新航標”。
天下黃河一壺收——
壺口瀑布
“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九曲黃河一路跌宕,進入秦晉狹谷后,河水緊收,寬闊的河面收于20多米寬的“龍槽”,形成蔚為壯觀的壺口瀑布,其吼聲似雷,驚天動地。
紅軍不怕遠征難——
吳起勝利山
吳起是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落腳點。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吳起鎮。10月21日,毛主席在勝利山上指揮了長征的最后一仗——“切尾巴”戰役。
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黃帝陵
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現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祭祖的圣地。黃帝陵祭祖每年兩次,清明祭祖為公祭,重陽祭祖為民祭。
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的抗戰路線——
洛川會議舊址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毛主席在此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確定實行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方針。